第一个关于误差的故事 | 延视 Focal Lapse

前言

这是一个关于误差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套娃的故事。

2018年末,当我还在准备作品集时,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我们常常从完美的角度去设想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在此基础上再把不完美的部分纳入实际的考量,而误差则常常被当成需要解决的问题:不管是小时候需要用力敲打才能拼装起来的积木玩具,还是照相机上的噪点,还是看似精确的现代生产工具因为物理条件的误差所产生的宕机以及不完美结果……当时常常思考这一问题以至于还找导师长谈了一番——既然设计正是因为限制条件和现实问题才有了切入点,那么能否将计就计,利用误差来做一点有意思的东西呢?最后,一方面为了总结思考心得,另一方面,自己的作品集思路也不知不觉中受到了影响,于是在页面的最后放了一张图来预告下一步的探索。现在回想起来,在作品集的末页突然跳出下面这样一张不明所以的图,不管是谁看到都会一头雾水吧。

我拍我自己

这一个故事起源于一个经典的摄像头玩法——那就是用摄像头去拍摄像头拍的东西。比如用电脑摄像头拍屏幕上的摄像头内容,用连着投影仪的相机去拍投影仪的角度,或者用手机的前置摄像头去拍手机屏幕。在屏幕与摄像头之间的距离越远,屏幕中无限延伸的空间就越长。假如把二者拉近,现实中的些微扰动就会被无限放大,变成极暗与极亮的高对比度闪动,就算是一点点误差,也会迅速地累积起来,产生扭曲的颜色和图像。屏幕与摄像头间加入额外的物体,则会留下一连串残影。同时,受到投影分辨率和摄像头分辨率影响,最后的效果也参差不齐。

随时间积累的微差

既然在现实的干扰过多,那么为何不试试完全虚拟的投影呢?

2020年夏天,某一次偶然实验中,我再次回想起了这个问题。我把虚拟摄像机捕捉到的三维空间内容,再次投射到不均匀的场景上。虽然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投影,但输入与输出的微差变得非常可控。在运动的视角中,上一帧的图像和下一帧的场景并不完全重合,在投影出去后微妙地偏移了出去,而偏移后的投影在不均匀的场景上留下了变形的图像,并且被再次捕捉,扭曲……

不仅仅是我们视角的微差会造成视觉的巨大变化,承载投影的形态不同也会直接导致完全不同的颜色流动方式,作为背景的空间形态不断变化,直接转换为流动的“烟雾”,最终的效果就像经典的光流“Optical Flow”一样——总的来说,就像光照一样,几何体表面和视线的夹角越小,流动的速度也就越快,流动的方向则是直接受到面的朝向影响。

随着时间,微差开始累加,使视觉开始扭曲变化,于是,我为这一实验取了一个名字——Focal Lapse,取Time Lapse之意,意指因视角产生的变化随着时间而累积,这一项目恰恰是对于这种偏差的一次探索。不均匀的空间形态以及跳跃的视点,正是影响这种偏差的重要因素,而这一偏差的累积,反过来使我们对于空间产生扭曲的感知,原本的形态被扭曲、放大、缩小。

这样基于微差而发展的视觉效果,总是让我想起另一个常用的建模技术——即Photogrammetry摄影测量法,也是通过对比相邻视角间的微差来构建场景。如果说以往的数字建模技术是对于事物进行概括性选择性重建的话,那么如今类似Photogrammetry的自动合成技术,就是通过第一视角来将海量的离散信息进行重建——现实中的物象连带误差与干扰信息一起,被以一种半真实的状态被记录下来。

Project Page